我們與海的距離──台灣海島文化日常
- flicker_taiwan
- 2020年9月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台灣x生活x海洋!?
台灣,一個氣候溫潤的海島型國家,在海洋環繞下藴育出豐富的文化。這樣的海洋元素無不充斥在生活中,然而從小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,對於海洋與我們關係的了解又有幾分呢?
雖然生長在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美麗島嶼上,都市生活拉遠了我與海的距離,高樓幢立、車馬喧囂,自然無暇去探詢圍繞我們的海的美麗和珍貴。直到高中一次課外探索活動,我才發現海洋不只是課本上的符號、環繞台灣島周圍的藍色區域,更是支持著無數生命成長的力量。或許有些人覺得與海的距離很遙遠,但其實海洋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入我們日常生活中。而這一點,也可以從我們的部落及海島文化中看出。
舉例來說,花蓮的靜浦部落,因為溫暖的氣候擁有豐富的漁獲資源。而獨特的三角洲地形也使其發展出八卦網捕浪花蟹的漁獵形式。而以海鮮為主食,凌晨出海捕魚的生活文化,至今仍持續著。對這些伴海而生的部落居民而言,海洋不只是捕魚、生存的寄託,更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塊,也是陶冶心靈的慰藉。

(圖片來源:部落e購)
從為生存而獵的捕魚活動、原住民海祭信仰、享受海鮮的美食文化,到海邊的音樂祭與海上的各種玩樂方式,都是我們拉近與海距離的方式,也是屬於我們的一種海島文化。從這些親海的過程中,人們漸漸發現不應該單方面從海洋獲取資源或享受,應該也要思考到海洋的永續與發展。而有了這些基本的了解後,我們對於海的認知回歸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「海島文化」去思考,海洋給予什麼讓我們引以為豪,而我們又可以回饋她什麼,來永續經營我們與海的關係。這才是台灣人獨有而可持續的、與海親近的距離。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