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復興?── 傳統市場在新舊時代的呼聲
- flicker_taiwan
- 2020年10月2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我不是從小生長在傳統市場旁的孩子,但這個特殊的地方仍在我記憶中佔據一個角落。
小時候的我,對於台灣的傳統市場滿是嫌棄,一來是市場裡人聲吵雜、車流人群源源不絕地湧進湧出;二來則是市場中各種魚肉蔬果的氣味交雜在一起,往往讓我難受地皺起眉頭。這些層層的因素讓小時候的我雖說對市場沒有抗拒,但也不會有興趣主動去一探究竟。然而長大後,一次大學的通識課作業,改變了我以往對傳統市場的印象。
「欸,你知道這次要去的是文化市場嗎?」同學問我。剛開始聽到的我頗不以為然,心想傳統市場還能和文化扯上關係?於是,心懷疑慮的我猶豫地走出龍山寺捷運站,沿著熱鬧的街口抵達了這次我們報告的目的地——三水市場和新富町市場。原以為會見到雜亂攤販,卻意外發現三水市場的攤販排列的整整齊齊,甚至頂上還有這文青風的小攤名牌和電話。貼心的是,市場動線設計為專供行人通行的寬度,也阻擋了機車擾人的聲塵。伴著愉悅的心情,我漫步紀錄著各色各樣美食小店的圖像。走了不久後,拐彎一抬頭便看見了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建築。原本啟用於1935年的新富町,前身其實是昭和時代的「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」,走過了重重時間的淬煉,在台北時間停滯的一隅保存下它富有特色的馬蹄形建築。百年古蹟經過再次修復和創新設計,搖身成為現在的文創市場和展演空間。走在市場內部,若不是看見市場內明日咖啡店保留著過去被祝融肆虐的市場門柱,我真的難以想像這敞亮白淨的U形空間,是之前昭和時期流動攤販的聚集處。傳統市場,原來也可以歷久彌新。

新富町文化市場(圖片來源:食癮拾影)
走出新富町,回到了熟悉的台灣傳統三水市場中,我才發現原來就連這看似平凡的市場中也存在著許多間5、60年的老店。大豐魚丸、紅龜伯、漬物,這些傳統店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珍貴的歷史記憶。其中一位老闆娘說,
近年來年輕人來傳統市場的越來越少,大家都喜歡去方便的超級市場,但他們攏不知道,傳統市場才有濃濃人情味啊。
老闆娘直白卻真實的話語道出了我的心聲,傳統市場在新舊時代的擺盪中逐漸沒落,上班族和年輕人偏好的都是超市或量販店,於是更多小店由於缺少客源,漸次倒閉,讓過去熙來攘往的市場如今人煙稀少。

東三水市場(圖片來源:劉佳雯攝)
更令人擔憂的是,現代人的生活模式造就了「市場地景單調化」,即顧客和賣家之間的買賣關係、商品來源和城市文化都單調化了,這也會使我們的消費選擇變少,在地文化消失,並且人與人買賣的關係僅剩金錢關係。但其實傳統市場不僅保存了在地的飲食文化,最重要的是也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醞釀出歷久不衰的人情味,而這些都是其他地方比不過的文化特色。雖然傳統市場也面臨衰退危機,但已經有很多機構開始推動市場轉型的計畫,期望能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加入創新的元素,而或許當我們有機會去一訪傳統市場時,也能去思考它背後的歷史與生活軌跡。
Comments